元宵節千萬不能犯傻觸忌諱,否則厄運纏身,神仙也保不了你!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那你知道正月十五習俗與禁忌有那些嗎?

吃元宵(湯圓)

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後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徵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掛花燈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動是看花燈,到了元宵節之夜的夜晚,人們舉燭掌燈,結伴而戲。特別是明清時期,花燈的樣式最為繁多,蓮花燈、八寶燈、八角燈、高角燈、龍燈等。在今天的燈市口、鼓樓、大柵欄一帶,更是花燈薈萃,放花燈、賞花燈,燈火通明,「燈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來。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正月十五這些禁忌堅決不能碰,不然來年沒財又運

1、孩子的哭哭啼啼會給家庭帶來霉氣,縱使發生什麼事情,父母也儘量別讓孩子哭鬧。因傳言是天宮大帝的誕辰祭日、以喜慶為主。

2、工具或者其他設備的破損,則意味着來年財富的消失,因此大多商人都會在此日避免大的機械動工運作、以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

3、少去陰氣、晦氣比較重的地方,如上墳、荒涼的地方、醫院等地,此地多為陽氣不旺,尤其是身子不太好的人士、能少沾惹一些晦氣。

4、少帶金錢在身上,因小年之時若丟失財物、那麼則意味着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口袋,一年則抓不住機遇。

5、此日、不要借給別人錢,據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6、米缸也不要見底,因為舊有斷炊堪虞之說。

7、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據說傳言會一年霉運纏身。

8、此日不要殺生,這是一個見血的不詳惡兆,所出現的問題則是破財及病災。

9、儘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這兩種顏色與死亡緊緊聯繫,大慶的日子見到這兩種顏色、會讓穿戴者事事不能如願。

10、避免髒話、據說這樣去做,今年會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而帶來大的禍事。

11、不能洗頭,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髮、會將財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積蓄。

正月迎進「五帝錢」,能招財納福,順風順水,財運滾滾

古錢指的是最興旺的五帝時期所鑄造的錢幣,五帝指: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將五帝古錢幣懸掛在室內或佩戴在自己身上,將有助於增加財運。

民間認為五帝錢具有辟邪化煞旺財之功效。先把東西準備好,5個錢最好挑選個頭勻稱,顏色相近的,這樣比較美觀,紅繩子可以拆個中國結或拿單條紅繩.對摺起來10厘米就足夠了.

戊狗旺財 啟旺宅運 除煞保健康 五帝銅錢

新年新氣象,五帝迎進門,來年來財又來福,喜事一波接一波,男主財運連連

五帝錢放在門檻內,可擋尖角沖射、飛刃煞、槍煞、反弓煞、開口煞:按從左至右的順序,把順治、康熙、雍正、 乾隆 、嘉慶五帝錢放在大門的門檻下,同時要求古錢字腳向內及錢面向上,有皇帝名是為字面,假若將字腳向外,會招致宅內泄氣。

放在身上可以避邪,不被邪靈騷擾,或用利是封包裝着,或用繩穿着掛在頸上,可增加自己的運氣,顏色可用你自己喜用神的顏色。五帝錢擺放金庫或收款機內,可增進財富。

五帝錢,能從根本上改良財氣不敷的後天命理,催旺後天財氣,助你財路廣開,財路爬升。

家門口假如能掛一串「五帝錢」,註定招財進寶、鎮宅、辟邪、旺家運!寢室要放帝錢,是因為五帝錢得天、地、人三才之氣加之五帝之帝威,故能鎮宅、化煞,併兼具旺財功能,還能強化客人自大,化解魂飛魄散之缺點。並且五帝錢放寢室有擋煞、防君子、避邪、旺財、祈福之功能。中國官方自古就有佩帶貨幣以擋煞、防君子、避邪、旺財、祈福的風俗。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發表於 神話傳說 | 發表迴響

孫悟空成佛後,花果山猴子猴孫結局如何?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一個齊天大聖征服了大江南北中國人的心。但令我們好奇的是:猴哥成佛以後,他有沒有回去看過他的家鄉花果山?花果山的猴子猴孫們結果如何呢?

按照一般的佛學邏輯講,猴哥成佛就該四大皆空,把家鄉啥的丟一邊脫離紅塵了。但《西遊記》里的佛教卻非常接地氣,比如佛祖也愛打賭,阿南迦葉也要收取人事,因此我們不難猜想貴為鬥戰勝佛的猴哥當然可以自由回到花果山,只要他想。那麼他想嗎?

當然是肯定的。正所謂「富貴不還鄉,譬如錦衣夜行」,過去被當成妖孽的猴哥終於洗白還成了佛自然要衣錦還鄉。更何況猴哥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唐僧多次誤會他他都感念救出五指山的恩情一笑了之,對於花果山這個生己育己之地又豈能忘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猴哥早就看透了佛道兩界的虛偽,自己入了佛教體制也不能保證絕對安穩,花果山原本就是他反天庭的大本營,自然也是他進而成佛一方、退而周旋三界的基地。回花果山必然的。

按照《西遊記》裏面的講述,花果山的興衰都是和猴哥聯繫。猴哥找到水簾洞,群猴快活自在;猴哥離開花果山,群猴被混世魔王奴役;猴哥回來,群猴就有不死(生死簿銷名)、仙酒;猴哥取西經,群猴就成了獵人的獵物。如今猴哥成佛回來,花果山必定又要興盛。

據明末《後西遊記》所說,猴哥成佛後回到花果山,幫通臂猿練成仙體,並將猴王之位傳給了通臂猿,同時在花果山留下自己的一個靈根和金箍棒。後來通臂猿統治花果山卻不稱王,而是培養悟空的這個靈根做新猴王,這就是《後西遊記》的主角孫小聖。後來小聖取得金箍棒仿效當年的悟空大鬧天宮,好不威風。太白金星跑到靈山請回孫悟空來解決此事。正在和師父討論佛法無聊不得了的猴哥趁機開溜,回到花果山治服了孫小聖。有孫大聖的威望和孫小聖的治理,花果山蒸蒸日上。

看到《後西遊記》里慈眉善目的猴哥試問這還是我們喜歡的那個齊天大聖嗎?對討論佛法的不耐煩可以看出猴哥還是保持着自己自由的本性,只是面對佛道的勢力,他選擇了放棄反抗屈服現實,換取自己和花果山的一點寧靜。

歲月靜好,試問哪個人的成長不是從理想的鬧騰變成了現實的沉默呢?

發表於 神話傳說 | 發表迴響

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文譽其名。

司馬相如確立了漢賦勸百諷一的風格,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標誌着漢賦的成熟。楊雄《甘泉賦》、《長揚賦》、《羽獵賦》則以司馬相如諸賦為藍本,在文學史上首開不遜於原作的模擬之風。班固代表作《兩都賦》,盛夸東漢之聲威。張衡所著《二京賦》比之《兩都賦》篇幅更長、結構更宏偉,被譽為「長篇之極軌」。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漢大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馬長卿,因崇敬戰國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讀書、劍擊,曾為景帝武騎常侍,因景帝不好辭賦,辭官,游於梁會王門下。後回蜀,期間與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談。漢武帝後來看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大為讚賞,召其入宮,司馬相如由此成為宮廷辭賦家。晚年任文園令,後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後病卒。

漢代,賦這種文體大盛,湧現出了一批善於寫賦的作家,而司馬相如則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虛賦》外,司馬相如還作有《上林賦》、《美人賦》、《長門賦》等。其中,《子虛賦》、《上林賦》內容相連,以子虛和烏有先生爭相誇耀本國的故事為基本構架,極盡鋪敘、誇張、想像、排比之能事,氣勢恢弘,典故堆砌,文字華彩,從各個方面體現了散體大賦特點,奠定了散體大賦的體制,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以《長門賦》為代表的騷體賦對我國宮怨文學有不小的影響。因其文學影響,司馬相如被認為是與司馬遷齊名的重要作家。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言:「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賦二十九篇,其它古籍還引用了相如兩篇賦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賦作多佚,今僅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和《哀二世賦》六篇,其中《長門賦》與《美人賦》的作者仍有爭論。後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畫像

揚雄(前53—公元18),漢賦代表作家,與司馬相如並稱「揚馬」。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郫縣)人。適值王莽篡漢,被迫投閣,曾自殺未遂,後抑鬱而死。

揚雄少時口吃,不善言談,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貧而好學,博覽群書,不慕富貴。揚雄早年酷愛辭賦,尤其仰慕同鄉作家司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賦》、《羽獵賦》等。40多歲時,揚雄被推薦為漢成帝的文學侍從,期間寫了一系描寫天子祭祀、田獵的賦作。揚雄的辭賦在當時頗負盛名,但其後來卻認為這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並不再寫賦,而埋頭於撰寫時人並不懂的學術著作,以求傳之後世。揚雄仿《易經》寫《太玄經》,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仿《論語》寫《法言》,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徵聖,以儒家著作為典範。另著有語言學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因揚雄的重要影響,《三字經》將其與老子、莊子、苟子、文中子(王通)並稱為「五子」。

原有文集,今已散佚,明人輯有《楊子云集》。《太玄經》有北宋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正統道藏《太玄經集注》、明葉子奇《太玄本旨》諸本;《法言》有晉李軌《法言注》、北宋司馬光《楊子法言集注》諸本。

班固畫像

班固(32—92),東漢前期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出身官僚世家,其父班彪是東漢著名史學家。永元四年(92),因竇憲事件牽連入獄,同年死於獄中。

班固自幼聰明早慧,年九歲,能寫文章,誦讀詩賦。所著《漢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中為司馬相如、揚雄等賦家立有專傳。史家之外,班固也是漢朝一位重要的賦家和賦論家,其賦今存有《兩都賦》、《幽通賦》、《竹扇賦》等,賦論主要體現於《兩都賦序》及《漢書》有關賦家的傳論中。

班固受漢明帝賞識入朝修史時,洛陽正修造宮室、浚繕城隍,而關中父老仍希望朝廷西顧,建都長安。班固對此持有異議,遂上《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後漢書·班固傳》)此賦在蕭統《文選》中位列第一篇,開創「京都大賦」一體,對後世影響較大。

班固所著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等四十一篇行於世。《隋書·經籍志》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班蘭台集》,傳於今。

張衡畫像(1955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

張衡(78—139) 東漢偉大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縣石板橋鎮)人。生於官僚世家,父早亡,祖父張堪曾任蜀郡太守。永和四年(139),積勞成疾而卒。

作為一位文理兼修的大家,以科學家身份名垂後世的張衡,同時又是一位重要的文學家,作品具有獨創性,尤長於詩賦。

張衡17歲時離開家鄉,出外遊歷,訪師求學,到達當時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西漢故都長安,後來又在京師洛陽居住五、六年。沿途的山川風物、歷史古蹟,以及參觀京城太學和結交文人學友,大大豐富了他的閱歷、開拓了他的視野,為之後創作《二京賦》打下基礎。東漢永初元年(107年),29歲的張衡「精思博會,十年乃成」《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二京賦》在模擬班固《兩都賦》的基礎上,注入新鮮內容,特別對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進行了諷刺,警告統治者不要樂極生悲,不要結怨於民,牢記「水所以載舟,水所以覆舟」。此外,張衡的小賦具有抒情的特點,打破了漢賦敷陳描寫的老一套,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為後來魏晉抒情小賦的大量出現打下了基礎。

《二京賦》外,另著有《南都賦》、《溫泉賦》、《歸田賦》、《思玄賦》、《四愁詩》等名篇,今人張震澤注有《張衡詩文集校注》。

www.kk.masters.com.tw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

歷史上四大醜女之一的鐘無艷,為何會成為齊宣王的王后呢?

鍾無艷,原名是鍾離春,現代社會訛化謠傳成了鍾無艷。史書中記載:「凹頭,深目,長肚大節,昂鼻,結喉,肥頂,少發,皮膚烤漆」,就這樣的樣貌,放到現代也是丑的出奇的人物。在歷史上,鍾無艷位列中國古代四大醜女之一,但很有才華。相傳是戰國齊國無鹽邑之女。外貌極丑,四十歲不得出嫁,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點,為齊宣王採納,立為王后。於是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齊國大安。

鍾離春雖然長了一副讓人吃驚的模樣,但她志向遠大。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鍾離春為拯救國民,冒死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條,並指出如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城破國亡。齊宣王大為感動,把鍾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其諫議為宣王所採納,立為王后,從此國大治。而中國也留下兩句成語「丑勝無鹽」和「自薦枕席」。所謂”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其實歷來並沒有這個說法。夏迎春是當代人隨便虛構戲說的,這個說法也並不流傳。其實夏迎春就是個美麗能歌善舞的妃子,平時只管陪齊宣王唱唱跳跳,不關心政治。而鍾無艷卻是不管歌舞享樂,特別能吃苦,屬於國王乘車她能步行的類型,她一心只問政治。關於歷史上的齊宣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君王,也是有待考證的。

關於歷史上的齊宣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君王,也是有待考證的。 而有關於鍾離春領兵打仗的故事多見於民間傳說。到了元朝,中國戲曲大發展。有一個叫鄭德輝的人寫了一出雜劇叫《丑齊後無鹽連環》說的是齊公子夜夢菽月,上大夫晏嬰替他圓夢,認為公子將娶的夫人隱於鄉村,時運未通,並建議他出城圍獵尋訪淑女賢人。齊國無鹽邑鍾離信的女兒相貌醜陋但文武兼備,很有才能,外出採桑時與追趕白兔的齊公子相遇。晏嬰見她出言不俗,便勸齊公子娶她為後。當時秦、燕二國都想制服齊國,故意以難題刁難,讓齊國派人解開玉連環,彈響蒲弦琴,鍾離春憑智慧解決了這兩個難題,並故意羞辱使者,激待兩國發兵。鍾離春又率兵佈陣打敗了他們,使齊國無憂。

鍾離春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因為在歷史上沒有很詳細的記載,所以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就是鍾離春到了年紀,年紀大了所以死了。而另一種說法就是鍾離春在三戰狼牙關時,死在了疆場上,對於鍾離春的死,齊王還當場痛苦,自己失去了一位有才華的王后。很多人說,齊王之所以對鍾離春的死那麼痛苦不堪,並不是因為齊王深愛着鍾離春,而是依賴於她的幫助,因為在鍾離春的幫助下,齊國才會如此繁華起來。而且在《戰國策·齊策》中,有一篇文章《齊王夫人死》,對於鍾離春的死僅僅只有幾十個字。並且在她死後,就有七個妃嬪受到了齊王的寵愛,很快就又立了另一位王后。從這可以看出,齊王對於鍾離春在很大意義上,是將她當成了自己的謀士。當然這個說法是有點悲哀的!總的來說,鍾無艷歲長相不佳,但終歸是個有智慧有膽識的奇女子!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

文人乃國之棟樑,世人之道的楷模

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桿秤,民愛官,官愛民。對於好官、清官,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愛戴他、擁護他。古典文籍中記載了很多好官愛民如子的故事,同時也記載了很多民愛官的故事。

把俸祿分給百姓的好官

有個叫公孫景茂的人,在南北朝和隋朝為官。平定南陳的戰爭中,有些士兵病倒在路邊,景茂先生拿出自己的俸祿買粥和湯藥給他們吃,多方賑濟,賴以全活的以千數。

有一次,景茂先生因為生病離職,小吏和百姓號哭於道,不願他離開。

後來,景茂先生出任道州刺史。他把俸祿都拿出來買了牛犢雞豬,散發給孤寡、勢弱、不能自己存活的人。他喜歡一個人騎著馬,巡視民間,親自到百姓家裡,視看百姓的產業是否富足。有做的好的,就在公開場合,表彰讚揚;如有過分作惡的,隨即在私下裡訓導,而暫不公布他作的錯事,給他改正的機會。於是,百姓都重義禮讓,互相幫助。種田時,村裡的男子互相幫著別人家耕地;織布時,婦女互相幫著別人家紡織,而不是各顧各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現象就不存在了。大的村莊有數百戶人家,都象一家人一樣,把別人家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關心。

景茂先生去世那天,各個州的百姓、小吏趕來送葬的有數千人。有的沒趕上參加葬禮,都望著他的墳慟哭。


官員拿出自己的私錢替百姓還欠稅

清朝的繆燧,在康熙十七年,擔任山東沂水縣令。當時山的左邊發生饑荒,朝廷將要從濟南購米來賑濟。

繆燧因為路遠、往返需要很多天,且運費多,不便的緣故,請求允許發給百姓白銀、讓百姓自行買糧。辦事的官吏以這樣做違反聖旨,不聽。繆燧力爭,陳述應因地制宜的道理,草草地寫了奏摺上奏,得到批准。結果,官府現金不足,繆燧就傾囊救濟百姓。饑荒之後,百姓多有流亡逃荒的,繆燧就拿出自己的私錢代替百姓償還欠的賦稅。他買來耕牛、種子,招回逃往他鄉的百姓,讓他們復業。

康熙三十四年,繆燧擔任浙江定海縣令。海水不宜飲用,他修築了塘岸來隔離鹹水,儲蓄淡水。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困,不能按時交賦稅,有延誤期限的,繆燧就先替百姓墊上,秋收後再讓他們償還。

過去此縣有出自漁民捕魚的賦稅,後來漁塘被占,漁民苦於此稅,繆燧為漁民上奏請求免除了此稅。

民間日用所需,大多靠航海從郡城買來的,關卡的收費、勒索十分苛刻,繆燧請求永遠禁止在關卡收費,在海關立石為證。 他去世後,百姓埋葬了他的衣冠,來紀念他。

宋必達告老還鄉後,百姓長久的思念他

清朝的宋必達,在任時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為好事利民不中朝廷意,被論罪罷官,寧都百姓都哭著為他送行,贈送給他的禮物,他一概不收。宋必達被罷官後,從小路前往南昌,在中途被賊人綁架,脅迫他投降,他不屈服,被關了七天。半夜忽然有數十人持著兵器,翻牆而入,說:「宋爺在哪?我等都是寧都百姓。」擁著宋必達而出,宋必達於是得以脫險。

宋必達為百姓著想到多大程度,百姓就為救他不惜性命到多大程度。宋必達去世後,寧都百姓每年都祭祀、懷念他。

清朝的湯家相

清朝的湯家相,是山西人。在順治八年,擔任常熟知縣。江南歉收賦稅數百萬,朝廷嚴旨下令對收不滿稅的官員撤職。湯家相被牽連免職。百姓爭著搶先交糧,不過一夜,賦稅的額數就交足了。百姓並且用狀紙控告朝廷辦案的封疆大吏,請求讓湯家相留任,不要抓捕湯縣令。

文人,老百姓稱之為讀書人、知識分子,是有學問的人,讀過聖賢書,明白道理的人,應該被人尊敬的。文人的作用是什麼,古人已經總結出來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評價很高,國之棟樑,世人之道的楷模。

每日頭條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我們都在做這件事

春節期間有一個字

它使用最多

也最廣

您應該已經猜到了

它就是「福」

一個「福」字

在中國書法家的手中

千變萬化

卻又不離其宗

寄託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全部嚮往

農曆臘月二十八

「貼花花」

今天家家戶戶都在

貼窗花、貼年畫、貼春聯

和父母一起貼「福」

早已成為不少人

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如今

「福」

又再次遍布中國的大街小巷

不僅在中國

在海外

春節元素也隨處可見

年年貼福

歲歲納福

人人祈福

一個「福」

點亮了人們的心燈

溫暖了人們的心房

表達了人們的心愿

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過年的氣氛與韻味

「福」

近日還引起了英國媒體的熱議

他們說「梅姨」的「福」

拿倒了

中國網友則調侃說

我們為漢語的博大精深道歉

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

題於桃符上的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便成為有記載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

題於桃符上的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便成為有記載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

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

張貼春聯的習俗

當然在春聯中

「福」字仍是最常被用到的一個

中國人最注重年節

也最珍視傳統

臘月二十八

萬事俱備,

只等迎新納福

就讓我們在「福」的海洋中

盼新春,望團圓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

這位皇帝裝傻36年,登基後為唐朝創造了又一個繁榮時期

歷朝歷代,除了正統繼承皇位的,那些能夠騎馬打江山或者以庶出而登基為皇帝的多少都有些能耐。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唐朝皇帝便是如此,他的生母更卑微,只是大唐皇宮中一個妃子的侍女。但這位皇帝,卻給大唐帶來了又一次短暫的繁榮局面。他就是唐宣宗李怡。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後改名李忱)生於唐長安城大明宮,為唐憲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鄭氏(孝明皇后)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鄭氏入宮為郭貴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怡。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為光王。論輩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

李怡性格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聰明。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愈發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他便馬上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穆宗李恆看過後,卻撫摸著他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並賜給他玉如意、御馬、金帶。

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將此事告訴母親鄭氏,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說。」李怡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武宗為人豪氣,尤為不禮遇李怡。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李忱監國後,滿臉悲傷地接待臣下,決斷事務,眾人這才見到他的隱德。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駕崩,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孜孜求治,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在對外問題上,李忱不斷擊敗吐蕃、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占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為食用太醫李元伯所獻的仙丹(長年藥)中毒,「病渴且中燥」,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駕崩,享年五十歲。由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群臣上其諡號為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

貼福不貼春,過年貼春聯不能觸碰的禁忌,好多人其實都做錯了

眼看就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但是貼春聯可是有很多講究的,亂貼可是會不吉利。若想要新的一年事事順利,那就先來熟知貼春聯的禁忌吧!

禁忌一:左右聯勿貼錯在張貼春聯時,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聯貼錯位置。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後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貼對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之所以這樣張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念對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禁忌二:貼春聯的時間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撕破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布新的意思。

禁忌三:單數才吉利在大門貼春聯,記的要貼單數,單數象徵吉祥。還有,家門口不要單貼「春」字,可以貼福、招財進寶等,因為古代,只有怡紅院會在門口貼「春」字。

禁忌四:福字不可隨意貼貼春聯的同時,有的人家還喜歡貼「福」字,但貼「福」字不是都要倒著貼。 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貼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里。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

二十四節氣你了解多少?進來漲知識吧!

節氣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 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 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 天文位置。

更多精彩敬請關註:文學君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隆乳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表(簡表)

二十四節氣意義

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www.liuclinic.com.tw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017年-2020年節氣時間表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日頭條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

明朝兩次登上帝位的皇帝,只是因為一個太監

明代宦官專權嚴重,出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太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明英宗統治時期的一位太監王振,明英宗朱祁鎮在明朝歷史上應該也是一位有故事的皇帝,我們都知道土木之變後,朱祁鎮被俘虜了,結果明朝又立了一個皇帝也就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朱祁鎮回來後只能做太上皇了。經過曹石之變朱祁鎮有奪回皇位,可以說朱祁鎮從皇帝到太上皇再到皇帝,這其中和太監王振有很大的關係。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歷史文學 | 發表迴響